欢迎登录纳谱分析
欢迎注册纳谱会员

关于纳谱

关于纳谱

三大核心技术,引领色谱分析创新发展

纳谱分析拥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色谱填料顶层设计创新能力,为持续发展提供原动力,已实现产品从设计研发生产技术支持全过程国产化。

液相色谱柱技术涉及三个基本方面: 基质微球填料设计 (表面键合及官能团) 和色谱柱装填

01 创新的单分散微球技术

基质微球决定液相色谱柱的物理和化学稳定性,是液相色谱填料的基础和重要原料。色谱微球长期被国外公司垄断,是制约我国科技发展的35项“卡脖子”技术之一。纳谱分析的母公司—苏州纳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创新,破解这项“卡脖子”技术,实现国际水平的产业化。

与传统方法制造的微球材料相比,单分散微球在粒径、孔径和比表面积等方面实现精准控制,具备机械强度佳、柱效高、化学稳定性好和批次间一致性稳定等特点

>> 单分散聚合物微球

纳谱分析聚合物基质液相色谱柱产品采用单分散球形高度交联的聚苯乙烯-二乙烯苯 (PS/DVB) 微球颗粒。其创新性的制造技术如下图所示。与传统工艺制备生产的多分散聚合物微球相比,单分散聚合物微球具备粒径、孔道结构和表面积的精确控制,更高的效率、一致性以及物理和化学稳定性

1751963576212219.png

>> 单分散硅胶微球

纳谱分析硅胶基质液相色谱柱采用单分散球形二氧化硅颗粒,其粒径、孔结构和表面积受到严格控制,通过工业规模的创新工艺制造而成。生产过程包括以下三个步骤:

步骤1: 生成单分散、多孔、球形的聚合物颗粒;

步骤2: 使用步骤1制成的聚合物颗粒作为模板,用二氧化硅纳米颗粒填充孔隙,形成单分散的二氧化硅/聚合物杂化颗粒;

步骤3: 高温处理步骤2中的“杂化”颗粒,灼烧去除有机成分,形成单分散多孔的二氧化硅颗粒。

与传统溶胶-凝胶法制备的二氧化硅颗粒相比,纳谱分析单分散硅胶微球具有高柱效高机械强度化学稳定等优点,是液相色谱柱的理想基质。

1751963753939914.png

1751963802913044.png

02 先进的填料化学设计技术

色谱填料的化学设计对分离选择性影响显著,而选择性是色谱分离的决定因素。决定色谱柱分离选择性的关键因素是表面键合化学和官能团设计。

>> 表面键合化学

表面键合化学影响色谱性能和化学稳定性。硅胶基质色谱柱键合工艺常采用以下4种方式: 单点Si-O-Si键合多点Si-O-Si键合空间位阻单点Si-O-Si键合有机-无机杂化表面多点Si-O-Si键合


1751963977166553.png

>> 官能团设计

官能团设计决定着色谱柱的选择性。常见的官能团分类包括: 反相 (RP) 正相 (NP)亲水作用 (HILIC) 离子交换 (IEX) 体积排阻 (SEC) 离子排阻 (IEC)亲和 (Affinity) 等。

纳谱分析ChromCore系列色谱柱产品,包含多种不同键合相,提供丰富的分离选择性,满足不同应用场景下小分子化合物的分离需求。

1751964118143253.png

对于生物样品来说,分离填料表面化学起着关键作用: 在确保所需分离选择性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分离填料和分析物之间的非特异性结合。例如: BioCore 生物分离柱系列色谱柱采用创新表面修饰技术,在基球表面构建中性亲水层,随后接枝特定官能团,结合亲水键合调控、官能团密度优化等技术,开发出覆盖生物大分子分析全场景的高性能色谱柱产品系列,包括体积排阻 (SEC)离子交换 (IEX) 疏水作用 (HIC) 反相 (RP) 亲水作用 (HILIC) 亲和 (Affinity) 等分离模式,为蛋白质、抗体、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的分离分析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

1751964299882909.png

03 完善的色谱柱装填工艺

装填技术是影响液相色谱柱性能和质量的关键要素。色谱柱的装填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技术要求高。

1674975184710622.png

纳谱分析采用科学方法自主开发出数百种色谱柱装填工艺,涵盖不同基质 (硅胶和聚合物) 、不同规格 (UHPLC、HPLC分析柱和制备柱) 、以及不同分离模式 (反相、正相、离子交换、体积排阻、亲水作用和亲和) 的液相色谱柱,并建立完善而独特的色谱柱装填和质量检测体系。

每个批次的填料均按照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生产,出厂的每一支色谱柱都经过成熟的装柱工艺和严格质检,附有填料合格证书和色谱柱检测色谱图,最大程度确保产品柱间一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