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填写账户信息
-
2
填写基本信息
-
3
注册成功
在色谱分析领域,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从手动进样到自动化配置的转变极大地提升了工作效率;从基质到键合相涌现出了各种各样的类别,可谓是形形色色、各有千秋。在这期间,硅胶基质色谱柱因其高机械强度、高柱效和化学稳定性等优势,在小分子分析中占据重要地位。然而,金属污染作为影响色谱分离效果的因素之一,尤其在生物制药兴起后备受关注,但在小分子分析中往往被忽视,但对分离精度和重现性影响显著。本文将围绕金属污染来源、螯合作用机制及消除金属污染的策略三个方面展开探讨。
金属污染来源 1.1
纳谱分析使用的UniSil单分散硅胶微球,采用高纯有机硅烷试剂为原材料制备而成,其金属含量均在5 ppm以下
△ 图1、UniSil单分散硅胶微球金属含量 △
△ 图2、硅胶晶格中金属的影响 △
△ 图3、硅胶表面金属的影响 △
1.2
1.3
1.4
流动相或样品前处理中接触到的设备和溶剂,可能迁移出金属离子,形成吸附活性位点。
上述金属污染来源的分析,揭示了色谱系统中,无论是硅胶基质的微量残留、设备中金属配件侵蚀的持续释放,还是流动相或样品对金属柱管和筛板的电化学腐蚀,均可能形成潜在的金属离子库。这些金属离子一旦与目标分析物中富含电子供体(如羧基、氨基或酚羟基)的官能团接触,便会通过螯合作用形成稳定的配位结构。螯合作用不仅改变小分子的电荷分布与空间构型,更会干扰其在固定相上的保留行为,直接表现为峰形拖尾/分叉、保留时间漂移等异常现象。因此, 理解螯合作用的化学本质及其触发条件,是破解金属污染难题、优化分离效能的关键切入点。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了解下螯合作用机制。
螯合作用机制
2.1
螯合作用是一种化学现象,其中某个分子或原子与中心金属离子通过配位键形成环状结构。这种现象通常用于描述金属离子与有机配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一种稳定的环状结构,称为螯合物。螯合物因其稳定性和结构特殊性,在化学、生物学和医学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在生物学和医学领域,螯合作用尤为重要的一个应用是螯合疗法,即使用螯合剂(Chelating agent)来结合并去除人体内的重金属。
2.2
螯合剂通常具有多个可以与金属离子配位的官能团,例如氨基、羧基、醇羟基、硫醇基、芳香环等。这些官能团可以与金属离子形成稳定的配位化合物。
螯合剂中的配位原子以氧和氮为最常见,其次是硫,还有磷、砷等。
以下是一些能与金属发生螯合的常见官能团:
酮(如:酮基)、醇(如:醇基)、羰基(如:酯基、酰基)、胺(如:氨基)、硫(如:硫醇基、硫酸基)、磷(如:磷酸基)、卤素(如:卤素原子)、线性双硫键(如:二硫醚)、亲电芳香官能团(如:吡啶、吡咯、吲哚等)※ 样品中有这些官能团时,需要注意螯合作用引起的色谱图异常,接下来,我们将为您解析:小分子分析中如何消除金属污染的策略。
消除金属污染的策略
3.1
色谱柱:ChromCore 120 C18, 5μm, 4.6×250mm
仪 器:Waters e2695
流 速:1.0 mL/min
柱 温:30 ℃
进样量:10 μL
检测器:327 nm
梯度条件一:
梯度条件二:
A:0.1%甲酸水溶液+5 mM焦磷酸钠(磷酸调节pH=2.6)
其余条件同梯度条件一
在这个案例中,我们在流动相中加入一定量的焦磷酸钠,拖尾因子由原来的1.77优化至1.14,峰形更加对称,显著改善了色谱峰形和分离效率。
※ 实际应用中,还可在流动相中加入1-2 mmol的EDTA或磷酸,也能达到相同的效果。
3.2
使用一段时间后出现拖尾怎么消除?以下是一个真实的技术咨询案例,可供参考。
结论 总之,金属污染在色谱分离中无处不在,主要的解决方式和应对策略: 1、流动相修饰:添加螯合剂(如EDTA、焦磷酸钠)络合游离金属离子; 2、系统维护:定期冲洗色谱柱及流路组件,清除金属残留; 3、色谱柱优化:①金属部件表面镀惰性涂层(如硅碳涂层)阻断金属作用;②采用PEEK等非金属材质柱管,避免离子干扰,显著提升液相色谱分离性能; 4、仪器改进:配置非金属/惰性涂层管线及配件,降低系统金属暴露风险。 免责声明:部分截图来源于网络,仅供交流学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